1月8日,日本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在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下,企业盈利在2019年上半年的情况可能将会偏向负面,因此预期中国政府将在2019年第二季度推出更多经济刺激措施,过去在股灾期间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队”可能迎来新的加入者——中国央行。”1月9日,中信证券研究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名为《央行购买ETF的可行性如何》的文章,认为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的模式,央行也可以购买股票ETF,刺激直接融资市场,鼓励企业在特定领域的投资。一石激起千层浪,野村证券及中信证券的观点及可行性引发了市场各方的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繁。当然,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政策探讨,对错都无可厚非,但从实际执行的角度来看,则要慎之又慎,避免政策思虑不周而对市场造成干扰。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股票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参与者基本都为机构和个人,鲜有政府机构直接参与其中。目前,只有日本央行出于刺激经济的目的,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购买股票ETF。早在2002年9月,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日本央行开始入市购买股票;2010年10月,日本央行将购买股票ETF作为货币宽松政策的一部分,并持续至今。
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目的是什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不是市场失灵,就应该避免干扰市场配置资源。由于目前并没有其他国家的实践可以借鉴,我们只能以日本的情况作为参考,日本央行几次参与股票市场的目的主要是稳定金融市场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进而刺激经济。具体到我国当前的情况,我国经济运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融资形势不容乐观,紧信用的局面依然较为严峻。此时,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目的应该是支持企业融资,改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经济增长。
政府托市?去年年中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股市投资者预期发生变化,股市持续下行,上涨乏力。股市的融资功能及股票质押融资能力都不容乐观。但这应该成为政府托市的理由吗?似乎需要慎重考虑。健康的股市不能依靠政府的干预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者的信心。
野村证券还认为,股市走强将有助中国政府将GDP的构成朝消费方面进行调整。不能否认,股市上涨会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促使股市中的获利者提高消费支出。但这是在央行参与股市能够大幅提高股市上涨的情况才可能产生的结果,而且对提高消费的幅度还有待商榷。更进一步看,依靠刺激股市来提高消费显然是舍本逐末的措施。消费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建立在居民消费收入增长、对未来有良好的信心和预期基础上,而非依靠政策刺激。
央行有必要这么做吗?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也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正面作用最大而负面作用最小的政策是调控经济的应有之义。毋庸置疑,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做出边际上的调整来支撑经济发展,但是否需要通过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途径来实现则值得探讨。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我国依然具有较大空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行长提出支持民营企业的“三支箭”、降准、降息、TMLF等,都可以在深度上继续挖掘,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看,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则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资金可能并不会流入实体经济,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另外,央行参与股票市场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导致个别股票的大涨大落,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南辕北辙。
如果人民银行以日本为范例参与股票市场,则会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即货币政策走向了极度宽松,这是与当前的政策基调不符。近期,2019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因此,当前我国央行参与股票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的内生能力。调控经济的各种政策在一定情况下是需要的,但最终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内生能力。就如人生病一样,可以用药来去除病痛,但健康的身体不是依靠药物来维持的,更不能病急乱投医,反而加重了病情。当前我国经济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存在问题,消费和投资下滑,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更需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针对企业减税降费、提高居民收入等手段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当前,央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市场的神经,各方都极为关注央行的举措和动向。这反映出了当前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难言乐观的局面,也是市场期望政府继续出台政策支撑经济的表现。但市场主体应该明白,各种调控措施都是暂时之举,而且有些政策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无论调控手段多有效、多精准,都不能代替经济本身的健康循环。
0
推荐